查看原文
其他

致家长: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要“因需订制”

张祖庆 祖庆说 2021-10-25

致家长:高质量的陪伴要“因需订制”

文/李兰


中国风动画短片《包宝宝》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。

这部短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
一天,母亲在厨房忙着包包子,她吃包子的时候,突然发现包子变成了一个小男孩。母亲亲手“做”了一个孩子,疼爱至极。用最好吃的喂养他,经常给他量身高,给他洗澡,保护包宝宝的安全,生怕他受到一点伤害。包宝宝一天天长大了,他想要和别的小朋友玩,母亲不准;他想踢足球,母亲怕他受到伤害,不准;他交了女朋友,要搬出去住,母亲不准。包宝宝和女朋友拖着行李要出门,母亲非常震惊,难以接受包宝宝要离开自己。伤心欲绝的母亲梦见自己情急之下一口吞了包宝宝,好让他永远不离开自己。故事结尾,母亲终于接受了这一切。包宝宝回家了,和母亲重归于好,带着媳妇儿,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包子。




影片虽短,发人深省。一时间,关于中国式家庭关系、中国式教育方式、中国式巨婴等讨论热火朝天。同样是探讨亲子关系、家庭教育,它让我想到了皮克斯另外两部动画短片:《鹬鸟》《Alike》












《鹬鸟》讲的是一只小矶鹬饿了,海边觅食的妈妈不给它喂,让它自己出来找吃的。小矶鹬初次学觅食,毫无经验,遭遇海浪冲击,对海边捕食产生了恐惧。妈妈鼓励它克服恐惧,勇敢面对。小矶鹬战战兢兢再次尝试,无意发现小寄居蟹躲避海浪,趁退潮时刻第一时间捉到扇贝的诀窍。小矶鹬学会了,并成为鹬鸟群里最会捕食的鸟,捉来又大又多的扇贝和妈妈、鹬鸟群分享。





《Alike》是一个用色彩讲述的故事。短片中,父亲是蓝色的,孩子是橙色的。孩子刚刚上学,父亲对他寄予厚望,要求孩子认真学习,快速成长。上学路上,孩子总喜欢去听街心花园小提琴艺人的演奏,父亲不准。做作业,孩子不喜欢规规矩矩写作业,要么画画,要么把写字母的作业创造性发挥,这些都被父亲禁止。原本每天父子俩都要拥抱,劳累一天的父亲,失去的“颜色”靠孩子来“唤醒”。可因为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,渐渐地,孩子感受不到乐趣,变成灰白。父亲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主动带孩子到街心花园。然而,艺术家已经不见了。孩子非常失望。父亲灵机一动,亲自站在街心花园,端起手臂“演奏”了一曲。孩子笑了,父子俩一起随着“音乐”律动,鲜亮的橙色又回来了。



三部短片都探讨了家庭教育问题。如果我们把问题聚焦,不难发现,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一个话题——“亲子陪伴”。

孩子总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的,高质量的亲子陪伴,一定是“按需供应”的。

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.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”。他把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交需要、尊重需要、自我实现需要。五种需要里,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,主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生命安全、心理安全等。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,是高级需要,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,如自尊、被尊重、理想、能力实现、抱负等。一般来说,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,人们会自动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,此时,追求更高层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,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。高层次需要是人终身的追求,是无止境的。



《包宝宝》里的母亲,“陪伴”完全没有“按需供应”。

影片中有这样几个细节:包宝宝和小朋友踢足球,球把头砸扁了,包宝宝面无惧色,眼镜一推,还想接着来。这是“自我实现需要”,包宝宝想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游戏的权利,但是他被母亲心疼地拖走了。包宝宝想和小朋友踢足球,这是长大了的孩子的“社交需要”,但是母亲不准,包宝宝一直生气,把母亲关在房门外。包宝宝生气,母亲不问就里,递上来的都是吃的——回家路递上爱吃的糕点,回家不辞辛劳,做了好大一桌子好吃的饭菜。


包宝宝想交朋友,想证明自己,母亲不准,包宝宝实现高层次需要的路被母亲堵死,他一辈子只能当母亲“做”的孩子,不能成长,不能成为他自己,母亲好心做了“断头陪”。包宝宝生气,希望得到理解,母亲送上的却是吃的。

高层次的“尊重需要”错被当成低层次的“生理需要”来满足,母亲好心做了“错位陪”。这些天看《歌手》,深深被刘欢的霸气征服。《包宝宝》里的“断头陪”“错位陪”让我想到刘欢早期的一首歌《糊涂的爱》:“这就是爱,说也说不清楚,这就是爱,糊里又糊涂。”亲子陪伴,陪错了地方,用错了力气,就是深深的伤害。


《鹬鸟》里的妈妈就不同了。她的陪伴,恰如刘欢的《好汉歌》所唱——“该出手时就出手。”

小鹬鸟贪恋妈妈喂养的舒适,不肯自己捕食,妈妈就让他肚子咕咕叫,逼迫他走向沙滩。小鹬鸟在第一次捕食中遭遇海浪打击,患上恐惧症,躲在巢里不出来,妈妈就走到他身边,一点一点带他走向沙滩,还用尖尖的喙推他一把。这一“逼”一“推”,就是“该出手”,“打点”“快准狠”,让小鹬鸟被迫去锻炼自己的能力,从“生理需要”走向“自我实现需要”。

小鹬鸟交朋友,是一只小螃蟹,妈妈只远远地看着,并不加干涉,任小鹬鸟和小螃蟹玩儿,满足他的“社交需要”。小鹬鸟在海滩上兴奋地检验他的发现,用螃蟹的方法,捉了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扇贝,妈妈只远远地看着,并不加干涉。这是懂得“收手”。这智慧的收放之间,小鹬鸟就成长了、独立了,拥有了鹬鸟族群不曾拥有的独特捕食方法。


《Alike》里的爸爸之所以能及时挽救孩子的“橙色”,离不开他在孩子“尊重需要”层级的用心陪伴。影片中,父亲每天陪孩子上学、放学。每天放学时,父亲都要拥抱孩子,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感知他的喜怒哀乐。这一个拥抱,也会让疲惫一天的父亲迅速恢“活力蓝”。每次父亲拥抱孩子,“咯噔”一下变色,仿佛在说“你快乐,所以我快乐”。因为每天上学、放学走在一起,父亲看到了孩子所看到的一切,他十分清楚孩子看见哪些东西是笑的,看见哪些东西是皱眉头的。而且,自己每天没完没了地做不喜欢的事,他也深知不堪重负之苦。所以,当他发现孩子的橙色在发白、消退时候,他迅速明白了尊重孩子才是守护成长的第一要义。这种“通过呼吸共命运”式的陪伴,极大满足了孩子的“尊重需要”。因此,亲子关系就像刘欢所唱:“我和你,心连心,永远一家人”。


后记


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:“今日,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,然而奇怪的是,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,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。”皮克斯这三部动画短片,是我们获得“父母资格证”的绝好课程资源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有五种,真实的孩子的需要则千变万化。一门理论,几部片子,都无法穷尽教育的真相和为人父母的学问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亲子陪伴,具体到自己和自家孩子,有哪些“需要”,如何“因需订制”,想必应在遵循基本理论的基础上,向“躬耕”要方法罢!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